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

时间:2025-04-04 08:37:52
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此文共11361字]

第一篇: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

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

刘珺琳

读了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本人对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加深层和客观的认识。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始终被灌输的理论是,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非常优秀和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的往哲先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文化积淀的而保留下来的文明精华,我们应该都予以接受和认可,而且为之感到骄傲。

但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有意无意的渗透以及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使得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孔儒文化有了第一次彻底的质疑和挑战,促使我们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儒文化。虽然,在当时的具体的国情中,一些批判过于偏激,但民主科学从此深入人心,国人的视野开拓了,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理性和客观。

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正是站在文化批评的角度和世界民族观上提出的。他所批判的不是文学的审美价值(美),而是蕴含于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善),即搁置审美因素,直接对文本的文化内涵,精神取向,思想观念以及人性的原则等要素的思考。

毫无疑问,《水浒传》、《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古典四大名着之二,在文学的艺术水准和修辞上可谓是非常完美的。正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使其在风浪的洗刷中一直经久不衰,读者也是按其习惯性的思维代代相传,默默接受,在欣赏的快感中已经忘记叩问与质疑,在无意识中接受其传递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水浒传》中的劫富济贫善恶有报打打杀杀大快人心,《三国演义》中的权术智谋尔虞我诈叫人拍案叫绝,已经是我们的惯常性思维和欣赏准则,或者说是我们集体的无意识思想价值倾向。

对于刘再复先生的批判,本人不赞成其全部的意见(如天堂地狱观),但是其批判《水浒》两种性质的造反和双典中“女性物化”本人是非常赞同的。

两种性质的造反即:社会造反和政治造反。社会造反是反社会,反对社会规范,和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当然也涉指贪官污吏。政治造反则是反政权,其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的政权中心—皇帝,企图改变政治结构和权力系统。《水浒传》实际上两者都是涉及的。关于造反在宋末的社会历史来说是合理的,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导致的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但是,水浒中的暴力造反所显示暴力崇拜其造反旗号下反人性的的黑暗手段。

固然,人在受到压迫时,反抗是本能的反应。鲁迅先生说过:所谓革命不安于现在,不满足于现状的的都是。这里的革命即有改革和反抗之意。有了革命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这个层面上讲,宋末的农民起义,梁山好汉浩浩荡荡的造反革命存在其合理的一面。《水浒传》开篇便描写“官逼民反”的道理,林冲的造反是有理由的。尽管他受到高俅等人的如此迫害,他还是一再退让,失去一切,到了风雪边境,权势者还是要把他置于死地,典型的反应无路可走,社会黑暗的现实,所以林冲是被逼上梁山—造反,这里让我们明白,造反乃是替天行道,人心所向;但鲁迅先生还说过: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革命的目的不是去杀人,而是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可是在这里水浒传中表现出来的却大相径庭。任何造反都应该是有一度和一个规范的,但是李逵和武松的嗜杀造反让我们发指。他们的一切行为只是一个公式:“凡造反都是合理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

哪怕滥杀无辜也是合理的。在和《西游记》的比较中,刘再复先生指出,任何造反都应该是有慈悲导向的,造反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任何造反也不可以越过一定道德的边界;造反的手段也要符合人类生存的延续的总目的性,合乎人性的准则。水浒相较于西游记缺乏慈悲的道德准则。像李逵排头杀人的行为,把四岁的小孩切成两段,把恋爱中的男女剁成肉块,均未受到作者与读者的谴责,并被认可是英雄的行为,因为大家都拥有伟大的目的:替天行道。在水浒中的描写,把目的和手段分开,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论任何卑劣黑暗下流的手段也是被合理化。但是我们也知道,在人类的一切行为准则中,黑暗卑劣是达不到伟大和崇高的。这里的被美化的“替天行道”乃变成一部分人的“无法无天”和仇欲的宣泄。所以水浒传中的造反的手段黑暗以及不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性是不合理的成分。

再者,本人认为双典中的女性物化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权术及暴力崇拜是非常深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英雄是人,有着人的地位,而其他的(非英雄)妇女,儿童是没有平等的人性及生命的权力和价值的。两部文学经典中的女性是英雄眼中的尤物、食物、玩物、祭物、毒物、兽物。其各种角色妇女表现出非人的现象。只是男人的附属物,棋子,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自己独立的思想,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抵抗,只是任人任意摆放。在《三国》中主要表现出对妇女的利用,如貂蝉,她是政治家(王充)的玩物(忠诚的奴才),也是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猎物(色诱董卓与吕布)尤物(杀董卓毁吕布)。《水浒》中则更多的是杀戮(潘金莲潘巧云都是水浒英雄杀戮的对象),这都是对女性的极大地蔑视。三国水浒中的女性都是没有自主性的,或者说三国水浒是没有女人的,那只是物。

在三国水浒时女性的地位就是如此低的,而今天的情况是相对有大改观,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这是千百年来儒家的妇女思想及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站在现在历史的高度,我们应当有意识摈弃那种非人性的思想,生命是平等的。

第二篇:刘再复谈读书、哲学

刘再复:让学问与心灵紧密连接

他说,中国的“根”是文化。但当下中国,人们的神经正在被金钱、权力、功名所抓住,一些人身上呈现的是民族劣根性的文化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刘再复先生日前在国内正式出版《刘再复作品八部》。一时影响甚盛。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述等身,在文坛举足轻重。出国后,他遍历天下,出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日前,应邀回国参加其母校厦门大学校庆时,这位去国多年的学者,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追求的是,更能生活在心(来源 WWw.)灵之中

华商报:您身兼学者与作家,平时角色如何转换?您认为对自己人生状态起巨大调整作用的,“首先是中外经典文学家,然后才是哲人学者”,为何“厚此薄彼”?喜欢哪些经典作品?

刘再复:一般地说,学者是用头脑工作,作家则用心灵乃至全生命写作。出国之后,我追求的人生状态之一是让学问与生命紧密衔接,也可以说是让学问与心灵紧密连接。一旦连接了,转换角色就不太困难。例如,上午我可以写《红楼梦悟》、《双典批判》,晚上我又可以写散文或散文诗,都是生命与心灵的需求。出国之前,我不是这种状态,那时,主要的生命力必须投放到构筑学术专著上。写作散文诗只是精神生活的“边角料”,常常只能偷闲而作,周末自己躲到居所附近的龙潭湖公园写一写。尽管是“边角料”,但还是使自己放松一些。每写一首散文诗,便是一次自己对自己的呼唤。呼唤自己不要 ……此处隐藏6885个字……代吸收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甚至现在的日语文字都是模仿吸收于中国的繁体字。可日本,却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发达强国。 整体而言,中国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中国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不是针对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而是避重就轻,错了还要狡辩,死不认错。中国人并不是通过辩论而寻求真理,而是通过辩论的胜利而满足自己的快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这就难以对问题本身作出准确的判断,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中国要引进一项先进事物,总是希望速战速决,早点出成果,这可能是一些领导人急于在任期内出政绩,留名史册,这是出于功利色彩,和古代的帝王如出一辙,可见思维模式大体一致。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不能够吸收精华。而屈服于上级的影响力,下级往往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从而形成思维定式,让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坚守原则的清醒者往往在社会底层,出不了头,感叹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往往郁郁而终,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也是数不胜数。

罗素认为: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即中国人从小受父母长辈的庇护,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按着父母长辈给定的轨迹,僵硬的行走,希望满足于此安定平稳的生活,一生的路程也许早就定下,缺乏创造力,缺乏冒险精神,自由思维的萌芽往往从小便被扼杀在襁褓里。如由于孩子没有游过泳,不会游,父母就不让他下水,说会被淹死。任何事情需要突破与创新,对待未知科学必须要有献身精神。而中国人大多是抱着一种渴望得到丰厚利润的追求心去拼搏,怎能实现科学的突破与创新?其实当今大多学者能获得一定的学历,岂能不明白此间道理?只是受社会影响,随大流,形成的思维定势而已。因为自古至今在中国,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往往是连带着一个家族群体,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所有的前途与后果,而在西方,一个人往往只代表自己,只要自己愿意,自己想要去做,便能勇往直前,没有人能够阻拦你做任何事。

再举个例子:例如中国人都想长寿,如何养生长寿的书自古以来也是数不胜数,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并不高,而小日本却能吸收这些知识,即学到还能做到,因而平均寿命奇高。而中国人说起理论来

往往都是夸夸其谈,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会理论却不会付诸实践。都知道长寿的秘诀就是多吃素食少吃油腻,多运动少喝酒抽烟,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可几个人能够做到!

中国人大多数都是跟风流,因此,才会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毛党”的出现,大家都随波逐流,不能独立思考,不会带着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往往上面说什么,大家都信什么还对少数批判者群起而攻之,而进攻的对象,往往不涉及问题本身,而是涉及到各种骂爹骂娘的垃圾话。因此,真理往往被埋没,而那些多数所谓“愚昧的胜利者”往往会因为少数“聪明的清醒者”的不屑与他们争论以及沉默,而沉醉在一种诡辩的胜利而带来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倪萍这个全国人大代表甚至说:我投票向来只投赞成票,我也不太懂得什么,只因为我相信共产党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shit~这种无知的人当人大代表,国家能有什么前途?中国七八十岁的官员头发乌黑亮泽,奥巴马才50多岁啊,白发白发白发,看我的心都痛了!!!

整体而言,西方人是为了真理而追求智慧,是理想主义,中国人是为了富贵而追求名利,是实用主义。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谁掌握了先进文化,谁就控制了未来。而要掌握先进文化,就必须改掉这些落后的思维模式。

第五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读完北大批判,让我认识到事物处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的环境时,总会存在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其中,上大学和大学教育便是个大问题。

北大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人才济济的北大,能否发挥贡献国家、发展社会的最大能动性、高效性,便成了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北大存在的一系列值得批判的地方,其他高校也可引以为鉴。

清华特点是严格纪律,北大则是自由散漫。学校放任自己的学生自由散漫,俨然是把双刃剑。利得是天才级的并能朝着自己灵魂指引的方向发展的学生,害得是面对没有约束的环境无所事事自我放纵甘愿堕落的学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认真地自我反省了,我是属于这两者的哪一者,我不想不甘也不愿承认,结果往往是残忍的。我竟给自己交了这么一份不堪的答卷,我的脊背直发凉。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走好以后的路,我要从小步迈起,尽自己最大努力走好每一步,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比方说,把学习成绩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努力,功课上不花时间,这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明显也可感觉一种在学习上的不自信,不甘承认别人是能力上高过你。因此,只有正视这一点,做事的心态、学习的精神才会改变。其实,正视也是不很困难的,接下来就是要讲方法了。汲取知识,不是靠不断听不断看,还要不断想不断写才行,教授讲课,我们学生光听不练是不管用的。练指的不是要向老教授那样讲课,而是在脑中复述并思考以发现其中的逻辑层次关系,再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才行。不妨把自己的想法、点子写下来,再找人指正,这样才能有质的进步。

阅读是写作之前关键的一步,是贯穿求学治学的主要方法。大量的有效的阅读能让你快速地汲取新知识、新理念,这将对你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的软肋,读书我是喜欢的,读经典我也乐意,可一遍读下来存进脑子里的却微乎其微,更别提复述书的内容的。这让我意识到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读书时的每一刻都要保持大脑快速的运转,不能懒于动脑。

读写之后便是想办法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反馈给别人,想象一下多种思维、多种角度、多种逻辑交织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多么地震撼你的思想、你的心灵、你的灵魂。 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到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论辩中去,思维的碰撞会开出更美丽的智慧火花。

在论辩中你会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话语,如何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是你不会狭隘地只从自己下意识的出发点看待问题。这也关系到另一个我们必须学会的品质——感情移入。“感情移入”这个词马上让我联想到医患沟通基础课上老师讲的“共情”,这两者其实讲的同一个意思。这说的是,我们看待问题必须从多个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揣想当时人的想法,以便更有效的去开展未有发现的重大问题,而这种发现会大大地影响对一件事情的判断结果。最典型的是司法案件,如果一个法官善于从原告和被告的角度去剖析案件,结果无疑是更公正的;历史事件就更是如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史料,不同史学家的叙述,阅读这些史料的人能用“感情移入”的方法处在历史叙述者的心境去鉴定史料的真实性、说服力,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也会更接近真相;对于医学生的我们,“感情移入”就尤为重要了,面对恶劣的医疗关系,医生能“共情”地倾听患者心声,“共情”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共情”地将信任与支持传递给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裨益无疑是莫大的。

这些是我读《北大批判》的感悟,我也会在将来一步步践行自己的感悟。

《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此文共1136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