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义章,建治于公元617年,976年改称****,沿用至今。现辖11镇16个乡,总面积2142平方公里,总人口55.2万人,县城居住人口近十万。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三大优势”,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地理区位
>****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是湖广两省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承东接西的良好投资区,其地跨东经112°37′35″?113°20′29″,北纬24°53′48″?25°41′53″,周邻“二省八县市”,素称湖南省之“南大门”、“楚粤之孔道”。****气候适宜,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城平均气温18.3℃,全县平均降雨量1487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03.1小时,自然环境独特,景观优美、土地肥沃,是农业产业化投资的优越之地。
>二、交通运输
>良好的区位优势,形成了我县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国道107线穿越我县境南北,途径8个乡镇,省道s324线贯穿东西,途径9个乡镇,京珠高速公路从我县城东经过并设]有互通式出口。京广铁路复线途径我县太平里和白石渡两乡镇,设有2个客货运站,坪梅铁路支线沟通我县南部7个乡镇并依次在该7个乡镇设立了货运站。发达便捷的铁路、公路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使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是内地进入粤、港、澳和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
>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现已探明矿产资源9类36种,以钨、锰、锑、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最为丰富;煤炭储量在1.5亿吨以上,大量石、花岗岩储量近4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高档石材“****红”系列被评为“中国第四红”,境内300平方公里的莽山原始森林,既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能资源丰富,可装机10.2万kw。****享有“有色金属之乡、湘南第一煤都、石材王国”之美称,并依此形成了煤炭、电力、建材三大工业体系。我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基地县市之一,也是湖南省主要的商品煤供应基地县。从上世纪70年代中叶至今,30年来,煤炭工业作为****县五大工业支柱之首的位置,每年向地方提供1/3可供支配财力的贡献,是近期其它产业一时难以取代和超越的,煤炭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一直为各届县委政府所重视和关注。
>四、我县煤炭开采及国有重点矿的历史沿革
>****县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元未明初,县人在垦荒耕田中,发现煤层露头,始开采利用。明、清两朝为群众零星开采,清朝末期起成矿开采,至~3年(1914年),英国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和南洋烟草公司协理简英甫到栗源区的狗牙洞组建地利公司,进行规模开采关溪煤矿。~8年(1919年),滇军司令李根源组建恒豫公司开采杨梅山煤矿,由此形成我县悠久的产煤历史。建国(1949年10月)以后,****煤炭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五个阶段:
>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国初期,杨梅山煤矿隶属湖南省工业厅。南岭煤矿有限公司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1957年,由中南工业部下放给广东省管辖。
>1958~1965年,即“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中南局和xx批准,将梅田矿区划给广东省坪石矿务局经营。1964年梅田矿务局正式成立,成为独立的法人代表,属广东省直属企业。
>1966~1970年,即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梅田矿务局通过扩建增长,在我县境内相继形成了下辖1、2、3、4、5、6、7、10、11矿共9个矿区的规模(8、9矿在临武县境内)。
>1971~1980年,即第四、第五两个五年计划期、为梅田矿务局、坪石矿务局(2、3矿),资兴矿务局杨梅山煤矿的盛产时期。
>1981~xx年,即改革开放时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国有重点矿的改造,以上煤矿逐步转制和闭井,1999年坪石矿务局属3矿(关溪煤矿)闭井,xx年,梅田矿务局属的9个矿全部闭井,资兴矿务局属的杨梅山矿闭井。
>我县煤炭主要以烟煤和无烟煤之主,分布区域主要在:梅田矿区、关溪矿区、杨梅山矿区,涉及全县13个乡镇。
>1、梅田矿区
>位于县城西部,包括梅田镇、浆水乡、麻田镇、长村乡、迎春镇,骑田林场共5个乡镇33个行政村1个国有林场近8万人口。其中一矿(梅田)、二矿(梅田、浆水)、三矿(浆水)、四矿(浆水)、六矿(梅田、麻田)、七矿(麻田)、十一矿(浆水),该矿务局创建于1962年,生产总规模为年产无烟煤140万吨,共有职工1.5万人,包括家属,共计5万人之多。总投资达到5个亿。建有专用铁路、公路、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xx年全面闭井。
>2、杨梅山矿区
>位于县城东部,包括杨梅山镇、平和乡、太平里乡、赤石乡、长策乡5个乡镇21个行政村2万人口,杨梅山煤矿属资兴矿务局,建国前,由国民党经营,抗日时期为华南各铁路、工厂燃料重要供给地。建国以后,隶属湖南省工业厅,该矿以开采烟煤为主,年生产能力为26万吨,总投资超过8千万元。
>3、关溪矿区
>位于县城南部50公里处,与广东省乐昌县交界,包括关溪乡、栗源镇、岩泉镇3个乡镇22个行政村近3万人口,其中二矿也称八字岭矿在栗源,三矿(关溪、岩泉)以生产烟煤为主,其中三矿年产15万吨,原有职工1200人,1999年闭井。
>此间,同时开采的有郴州地区矿(1951年停办年产煤10万吨),县麻田煤矿(年产煤5万吨),县山门水煤矿(年产煤5万吨)。
>五、采煤沉陷区受损情况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深度开采,尤其是原广东省坪石矿务局属关溪煤矿(三矿)、八字岭煤矿(二矿),湖南省资兴矿务局杨梅山
煤矿和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属的9个矿井的长期开采,并于xx年相继闭坑,因此遗留下大范围的采煤沉陷区,矿区山林耕地破坏,居民生产生活设施损毁、地质环境灾害损失的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社(请收藏本站wWW.)会稳定压力剧增,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xx领导的高度重视,到了必须及时整治的紧要时刻,为此****县成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周笑春同志任组长、副县长王开信、黄检忠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计划局局长黄常镜任办公室主任,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了采煤沉陷区受损情况调查组。从xx年3月到xx年9月对采煤沉陷区(梅田矿务局一矿、二矿、三矿、四矿、六矿(含五矿)、七矿(含原十矿)、十一矿;资兴矿务局杨梅山矿;坪石矿务局关溪煤矿,八字岭煤矿的受损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并对受损的住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道路、通讯、 ……此处隐藏14917个字……先后完成了腾飞路、镇城底两个安臵小区的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其他安臵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在安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居民上楼困难。在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住的居民普遍收入较低,其中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特困户数量较大,相对于这些困难居民而言,上楼后面临取暖、物业等日常费用,且搬迁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百姓上不起楼、住不起楼。
2、征地补偿标准低,被征地农民生计难以保证。采煤沉陷区异地整体搬迁,农民原来依赖土地每年可获得少则几千元多则万余元的收入,基本可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失去土地,有限的补偿费花完后,将来的正常生活很难得到保证,将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3、配套政策不完善。虽然治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已明确,但一些具体的配套措施、实施办法还不完善。对于动迁户中所涉及的困难户、低保户,动迁户中究竟有多少户能够上楼,多少户上不起楼,百姓究竟想要什么户型的房子等等情况,还没有做到胸中有数,采取什么对策措施妥善解决还不明确。
4、采矿主体逐渐灭失。近年来,我市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共关闭了200余个小型地方煤矿,而且能够继续保留的地方矿井也将越来越少,给实施“谁破坏、谁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解决采煤沉陷区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到企业效益、农民生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诸多要素,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兼顾百姓和企业的利益,真正做到互利互惠、公正公平。
(一)对当前亟待解决问题的建议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居住在沉陷区的农民由于生活在危房内,生命安全随时会受到威胁,尤其是在汛期阶段,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群众安全撤离沉陷区。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市、乡、村干部要进村入户,讲清居住在沉陷区的危害性,做好疏导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采取临时租房、投亲靠友等方法搬离危房。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加派人手在沉陷区内巡查,做到发现一户,劝导一户,使其尽快搬离沉陷区。三是筹措资金,搭建临时房屋。对没有经济能力的农民,要尽快搭建临时房屋,使其安全渡过汛期。四是制订《地质灾害紧急救助预案》,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
2、尽快解决新村选址难和建设用地审批难的问题。
对于沉陷村庄搬迁安臵用地,建议作为救灾工程用地边用边报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七条规定: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沉陷村庄搬迁安臵用地属于救灾工程用地,可边用边报批。并积极向上争取指标,纳入当年农用地转用计
划指标,专列计划予以解决。
3、 完善日常管理。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市、乡两级政府是新村镇建设的执行主体。要把村庄搬迁安臵新村镇建设任务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奖惩措施,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实行责任追究。二是政府应起到管理主体作用。政府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对于乱提不合理要求、故意设臵障碍阻挠施工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处理。
(二)对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基本思路是:统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把“采煤在先,规划在后”逐步变为“规划在先,采煤在后”,把安臵拆迁补偿“据实补偿”逐步变为“按人口补偿”, 把“先沉陷,后治理”逐步变为“边沉陷,边治理”,努力走出一条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1、设立常设机构。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治理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协调,需要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牵头指导,统筹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我市成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常设机构,给予适当的人员编制。办公室要有国土、安监、建设、水利、财政、审计、农业、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参加,尽快摸清全市采煤沉陷区的底数,综合协调煤矿企业与各部门及地方的关系,负责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全面工作,制定治理目标、治理规划,统筹治理资金,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科学编制区域性发展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结合实际,制定沉陷地区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应考虑到区域内小城镇的定位、风格功能、建设规模、产业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沉陷水域规划利用等。编制周期不应过短,以规划期20年至30年为宜。
3、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争取国家、省、太原市有关治理资金。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太原市对采煤沉陷区治理非常重视。我市要积极主动申报部、省级采煤沉陷地治理项目,争取更多治理资金。二是筹措市级沉陷地治理专项资金。采取三个“一部分”(即从资源价款中拨出一部分,从土地收益金中拿出一部分,财政逐年挤一部分)的办法筹集治理资金,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用、挪用或占用。三是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投资,明确产权关系,采取承包责任制、拍卖、租赁等形式,实行有偿使用土地、有偿治理,拓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新途径。
4、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沉陷区治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就成为现实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一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通过引进和创办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企业,抵减对煤矿业的依托度。二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应协调企业出一定资金,由地方政府组织培训,让失地农民尽快掌握从事非农产业的一技之长,实
现由农业型群体向半农业型、非农业型群体的转变。三要优先安排符合煤矿工作要求的失地农民就业。
5、尽快建立完整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完整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积极推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以工补农“四种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子女入学、就医等问题,力争使失地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产业结构升级。
要着眼于古交长远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相结合,煤矿企业资源整合规划与煤矿业主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抓好对地方煤矿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〇一四年四月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的文章:关于采煤沉陷区的汇报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川采煤沉陷区受损住宅搬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
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管理规定
大同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建居住区评估报告
关于水灾受损情况的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