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汶震郎”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担负着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使命。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生态立镇”“文化活镇”“和谐优镇”战略,主动顺应新格局、适应新常态、响应新号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较好地完成了镇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过去五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增长蹄疾步稳。2021年,预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同比2017年底分别增长218.16%和213.97%,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33.56%和33.11%。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5.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8.65%和11.4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亿元、工业投资26亿元。
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一产”优势全面迸发。持续实施杭州市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水稻”“茶叶”“油茶”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1.04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万元。“二产”转型全面推进。处置低效工业用地25家,整治“低散乱”企业38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个,完成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10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中小科技型企业20家,申报各类专利260余件。杭州正和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杭州市首批“未来工厂”体系、“数字化车间”培育企业。“三产”红利全面释放。做深农旅融合文章,推出水上乐园、稻田小火车等网红打卡点,建德丰收稻香民俗风情精品线成功纳入2020年浙江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秋冬精品线;新昌老街火爆运营,打响“稻香奇妙夜”品牌,2021年国庆七天老街旅游收入达1300万元。五年来,全镇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元。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特色项目招引有力。赴上海、江苏等地“敲门招商”120余次,累计接待客商500余批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达17.55亿元;总投资5.2亿元的杭州丝绸服饰创新园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1.33亿元;投资2.25亿元的中兴PC构件项目和投资1.3亿元的正发原料药制造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兴农发生猪养殖项目已实现高产;投资1700余万元的博马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二期已建成投产;投资5000余万元的超启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放运营,2021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数达3000人次。基础项目推进有力。累计完成土地征收485亩、房屋征迁246户、非粮化整治400余亩、抛荒田整治3400余亩,有效保障基础设施、重点产业、专项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世行贷款项目18个,生态治理成效凸显。投资9800余万元完成河道整治52.5公里,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15个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田水利灌溉。要素保障实施有力。扎实开展“空间先行头雁工程”,累计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60亩、垦造耕地3700亩、低效用地盘活209亩。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示范乡镇创建,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4400亩,旱地改水田项目验收600亩,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验收61亩,全面保障产业转型发展项目的指标需求。
(二)过去五年,变革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创新持续深入
稻香小镇扩容提质。综合能级大提升。累计投资2亿元完成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清水平台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30个;紧盯粮食保供,打造永久示范性保护农田5.1万亩、省市县三级粮食功能区面积1.5万亩,连续十一年获评“杭州市粮食生产先进镇”,2021年获省级粮食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编制完成稻香小镇乡村振兴农创示范带概念规划和农创客专项规划。联盟共建大成效。成立“稻香小镇”农创大党委,建立农创联盟,组建杭州稻香小镇农创工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六中心”,实行“六统一”,擦亮稻香小镇区域公用品牌;全域谋划“13147”党建联盟发展模式,搭建片区共富抱团发展新格局。活动宣传大名声。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庆丰收主场活动、长三角稻香生活节、首届中国(建德)水稻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和杭州市首站亚运进乡村等重大赛事,稻香小镇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稳步提升;全方位、多层次畅通宣传渠道,累计登上央视1套、4套、13套等中央媒体11次。
农业园区高位启航。推动农业迭代升级。推广稻鳖共养、稻虾共养、稻鱼共养等稻田综合养殖模式,实现亩均增收5000元;落地全国首个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压缩时间成本75%、降低亩均成本30%、提高亩均产量25%,稻香小镇大米获评“浙江好稻米”优质奖、“杭州十大好味道”金奖;全面启动省级“三农新基建”项目,推广数字化场景应用;成功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完成儒博生态园区等项目建设6个,推进在建项目19个,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争创绿色有机示范。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0万元打造核心区绿色防控有机示范区;推动农业面源精准治污,成功列入环保部首个有机食品全域试点乡镇,目前已认证有机产品企业13家,认证面积约2.2万亩;有机茶叶中白4号每公斤单价最高达万元以上,有机山茶油2021年实现销售产值达2.2亿元。大力扶持特色产业。投资1350万元完成西乡草莓园(一期)项目建设,建成面积213亩,引进两家优质农企入驻园区,首批上市的“建德红”草莓凭借周期短、品质好、效益高等优势入驻盒马鲜生、京东生鲜等高端电商平台。
千年古城焕发新机。深究古城文化。启动新昌古城复兴计划,对6处遗址进行复查,采集石器、陶片等200余件,发现古墓葬5处,完成古碑拓印9块,成功列入杭州市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做好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积极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深挖红色文化。新建中共严衢工委纪念馆,构建“四学八讲·四联六创”的学习主框架,切实把学习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发展成果。深耕稻作文化。立足农耕优势,开展共享稻田认领活动,打响“你的第二课堂”研学品牌。
农创基地做大做强。持续壮大创客队伍。出台扶持政策,破解物流成本高、融资难度大等问题,重点扶持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建成全省领先的农创客中心,打造杭州市首家“双千”直播空间点,新建集仓储、冷藏、物流为一体的电商基地,建设“一公里”驿站。截至目前,共孵化和培育农创客团队117家、创业青年469人,2021年预计实现销售额1.8亿元。持续搭建校企合作。与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建农创客培养基地,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建德稻香小镇绿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农创客中心被授予“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和“建德市青年人才驿站”等称号,贵妃青创农场获评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持续推进活动升级。 ……此处隐藏2868个字……乡村联盟、联合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千亩草莓精品园(二期)项目,促进草莓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引入“数字、观光、订单”等农业新概念,形成采摘体验、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
(二)放大双创优势,高质量打造创新驱动创业样板
加速创新驱动。出台硬核政策。针对“超级稻、杂交稻、状元稻”三类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出台“育秧”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三种帮教模式”“四个培养阶段”“十门公开课程”,全方位提高青年人才唯实惟先、敢闯敢拼、善作善成的综合素质。加强院校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络站,鼓励大同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队,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专家服务。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博士)科研工作站建设,引进更多“国”字号项目。升级赛事活动。举办全球农创客大赛、长三角大学生农创日暨农创项目路演活动、稻香生活节等活动(赛事),通过精准对接、路演评审,落地一批有发展前景和带动效应的农创项目。
搭建创新平台。以农创梦工场为主窗口。持续放大“稻香小镇·农创梦工场”区域公用品牌效应,以大联盟合作运营模式深入打造农创品,彰显农创创新效应、孵化效应和乘数效应。以生态有机示范为主抓手。完成绿色防控杀虫灯全覆盖,建设200亩生态种养标准地、生态沟渠,带动农户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农创培养基地为主平台。全面完善能力培训、要素保障的服务体系,继续举办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探索建立直播学院,计划打造200余亩农创产业示范基地,搭建功能更全的创业平台。
汇聚创业资源。探索“政府主导、行业集聚、企业抱团”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间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共享创新成果。抓住三支队伍,深入实施“千名农创、千名妇创、千名工匠”计划,开发“浙有她”数字服务平台,聚焦“大同保姆”小切口,精准服务西乡巾帼。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强化品牌宣传和组织管理,充分对接供给端和消费端,以点带面促进更多的闲置劳动力再就业,不断壮大创业生力军。
(三)致力品质宜居,高质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做好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加快江滨安置房项目建设,投资1900万元打造大同会馆,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特色文化展陈工程,保护、传承老街文化。全面做好“土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环境整治”三大类项目,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推进风险排查和问题治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发力拆违治水。完善建房体系,坚持带图审批,确保新建房屋合法合规。推进“拆、改、用”三篇文章相结合,切实改善镇村面貌。投资3300万元建设大同段“幸福河湖”工程,做好集镇污水零直排创成区的长效运维管理工作,全力打造近水康养惠民的宜居之河、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富民之河。
塑造全域美丽。着眼全域美丽,重点围绕新老省道、大长线、劳田线开展立面整治、示范带打造。投资500万元实施永盛村浙江省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00万元实施劳村村杭州市特色村项目、投资300万元打造“13147”农旅风情示范精品线(一期)项目、投资200万元修复“寿龙古道”,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可游可宿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四)集成改革牵引,高质量打造数智乡村赋能样板
加大产业数字基建。建设水稻全产业链数字化系统,采集粮食功能区、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等空间和属性数据,实现“田间地块精准定位,耕地质量、种粮属性与补贴发放”智能化管理。构建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打造2家“数字化车间”,形成“云”上产业链,提升工业产业的竞争力。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提供景点购票、商品邮寄、景区活动、游览路线等线上服务,提升游客智慧化旅游的新体验。
丰富治理应用场景。推进涉农服务,投资450万元搭建“浙农码”“浙样贴”“浙样种”等数字三农应用场景。在建村钉平台增设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功能,实现垃圾收运数字化管理。在“云上调解”APP设置“巡防巡查、信访信使、调解调和、联防联控、业务看板、绩分绩效”等六大版块,形成矛盾纠纷“采集上报、分流派发、处理承办、回访反馈、考核评价”的工作闭环,让基层治理更智能。
共享数字治理红利。推动“152”和“141”体系的有机衔接,按照四平台的模块建设要求,迭代升级“云上稻香”数字平台,形成“监管执法、应急管理、纠纷化解”治理一件事,构建高效协同的办理机制。根据数字化承接能力,推进全科网格建设重塑,探索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提升网格治理能力。立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着眼富余农产品,提升交通+农业“通通带”载体,实现农产品“就地变现”。
(五)突出共建共享,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加强对五保户、低保户、残疾对象、优抚对象等群体的关心关爱。加快推进农村养老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工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强化社会组织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擦亮美好教育名片。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投资1986万元建设大同一小综合楼,投资700万元建设中心幼儿园上马分园(一期)工程,投资390万元改造大同初中宿舍楼。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要求,继续实施好教育鼓励和补助政策,提升教育水平和群众教育满意度。
提升智慧医养水平。投资200万元推进未来乡村卫生室扩面提质,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升群众治早治小的健康意识。完善“医共体”建设,投资2700余万元建设大同卫生院(二期)工程,满足养老就医的迫切需求。抓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推进全民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筑牢健康防线。
助推千年古城复兴。借助杭州市“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创建的契机,编制并完善古城规划,进一步挖掘新昌县城故事,传承弘扬“尚同”文化。积极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做好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高标准推进溪口、盘山、劳村历史传统村落建设,挖掘“建德人”至新石器时代部落文明。
探索联动共富密码。在党建引领的作用下,发动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人武、辖区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寻机问策”“把脉献策”“精准对策”大讨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寻求共同富裕的解题之法。
(六)推进政府提能,高质量打造高效廉洁实干样板
打造服务型政府,将尊重民意、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始终,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优化镇、村两级政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镇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继续开展“比拼竞赛、亮榜夺旗”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打造廉洁型政府,扎紧制度的篱笆,规范议事程序,增强行政决策民主化、规范化。持续推进数字化监督改革,探索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的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树立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激发清廉因子的内生动力。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面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推动政治生态向善向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