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方
案
时间:2014-12-3 13:14:45 点击:672 【大 中 小】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
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公差为 , 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似乎与 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 ,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 ,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
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 ,于是 .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 和 .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
(2) (结果用 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初高中数学教案
排列与组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2、能力培养目标: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解决方法:利用简单的举例得到一般的结论.
2.难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区分。解决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
三、活动设计
1.活动:思考,讨论,对比,练习.
2.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正
1.新课导入
随着社会发展,先进技术,使得各种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商品生产工序复杂化,解决一件事常常有多种方法完成, ……此处隐藏7489个字……概率定义为:p(a)=
?a??
,其中??表示区域?的几何度量,?a表
示子区域a的几何度量。 (3)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要求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但古典概型要求基本事件有有限个,几何概型要求事件有无限多个。
四例题分析
【例题1 】(1)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查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2)国家安全机关监听录音机记录了两个间谍的谈话,发现30min长的磁带上,从开始30s处起,有10s长的一段内容含两间谍犯罪的信息,后来发现,这段谈话的一部分被某工作人员擦掉了,该工作人员声称他完全是无意中按错了键,使从此处起往后的所有内容都被擦掉了,那么由于按错键
使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被部分或全部擦掉的概率有多大?
【分析】(1)中考生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是指选择a、b、c、d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且实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基本事件共有4,是有限个,故该实验是古典概
m
型,基本事件个数为4个,答对只有一种结果,即m=1,n=4,可利用古典概率公式,求出事件的
n
概率。
(2)中工作人员在0min到30min之间的时间段内任一时刻按错键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且按错键使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被部分或全部擦掉的概率只与从开始到谈话内容结束的时间长度有关,故该实验是几何概型。工作人员在0s-30s内任一时刻按错键,则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会被全部擦掉,若在30s-40s内任一时刻按错键,则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被部分擦掉,所以所求事件占的长度为40s,即
23
min,而整个长度为30min,可利用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a??
,求得事件的概率。
【解析】(1)有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p(答对)=
答对所包含的基本事件
的个数
=
14
=0.25;
(2)设事件a“按错键使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被部分或全部擦掉”,事件a发生就是在0min到
23
min
时间段内按错键,所以?a=
23
min,??=30min,p(a)=
?a??
=
30
=
145
145
【答】(1)考生答对的概率为0.25;(2)按错键使含有犯罪内容的谈话被部分或全部擦掉的概率为
【例题2】(1)向假设的三个相邻的军火库投掷一颗炸弹,炸中第一个军火库的概率为0.025,炸中其余两个军火库的概率为0.1,只要炸中其中一个,另外两个也要发生爆炸,求军火库发生爆炸的概率。
(2)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命中率各为0.8和0.5,两人同时命中的概率为0.4,求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的概率。
【分析】(1)中投掷的一颗炸弹,只要炸中了其中的一个军火库,其余也要发生爆炸,所以“军火库发生爆炸”这一事件,就是炸中第一、第二、第三个军火库这三个事件之和,且它们彼此互斥,由于是三个彼此互斥事件的并的概率,可利用公p(a?b?c)?p(a)?p(b)?p(c)求得(2)中至少有一人命中,可看成是甲命中和乙命中这两事件的并事件,但“甲命中”和“乙命中”可能会同时发生不是互斥事件,由于是求两个不互斥事件的概率,可利用一般的概率加法公式p(a?b)?p(a)?p(a)?p(a?b)求得
【解析】(1)设以a、b、c分别表示炸中第一、第二、第三个军火库这三个事件,于是
p(a)=0.025,p(b)=p(c)=0.1.设d表示军火库爆炸,则有d=a?b?c,由于a、b、c彼此互斥,?p(d)= p(a?b?c)?p(a)?p(b)?p(c)=0.025+0.1+0.1=0.225
(2)设事件a为“甲命中”,事件b为“乙命中”,则“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为事件a?b,所以p(a?b)?p(a)?p(a)?p(a?b)=0.8+0.5-0.4=0.9
【答】(1)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的概率0.225 (2)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的概率0.9
【例题3 】同时抛掷两个骰子(各个面上分别标有数1,2,3,4,5,6)求向上的数之积为偶数的概率。
【分析】每掷一个骰子都有6种情况,同时掷两个骰子总的结果数为n=6×6,由于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所以是古典概型。关键是求“向上的数之积为偶数”这一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m,然后利用p(a)=
,即可求得概率,向上的数之积为偶数的情况比较多,可以先考虑其对立事件,n
即向上的数之积为奇数,向上的数之积为奇数的基本事件有(1,1)
m
,(1,3),(1,5),(3,1),(3,3),(3,5),(5,1),(5,3),(5,5),共9个,即m=9
【解析】基本事件空间?(x,y)?x?6,1?y?6,x?n?,y?n??共包含36个基本事件,设“向上的数之积为偶数”为事件a,则a为“向上的数之积为奇数”,a={(1,1),(1,3),(1,5),(3,1),(3,3),(3,5),(5,1),(5,3),(5,5)}共包含9个事件,根据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可得
?
?
?
p(a)?
936
?
14
,由对立事件的性质知,1-p(a)=1-34
?
14
=
34
【答】向上的数之积为偶数的概率为
【小结】
在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时,一定要先根据事件的个数是否有限,判断该试验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①对于古典概型试验概率的计算,关键是分清楚基本事件的个数n与事件a中包含的结果
m
数m,有时需用列举法把基本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在利用公式p(a)= 求出事件的概率,这是一
n
个比较直观的好方法,但列举时必须按某一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②对于几何概型试验概率的计算,关键是求得事件a所占的区域和整个区域的几何度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求解。几何概型常用来解决与长度、面积、体积有关的问题。③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仅适用于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并)事件的概率求解,因此在应用公式之前,应先判断各个事件彼此是否互斥,若不互斥,则需要用一般概率加法公式。④利用对立事件概率公式解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