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语文教学的心得900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阳春三月,在温润的春光中,我们语文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我们县城的卧龙学校,有幸观摩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三节公开课,其中有阅读课、古文复习课、作文课。同时也悉心听取了专家的对这三节课的精彩点评。学习之后,获益匪浅,现将体会和心得整理如下: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乡村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每期都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今日我们怎样读经典”、“当名家名篇进入教材”、“用声音复活经典”等,对每个话题都有深入地研究,给我许多思想上的启迪,教育教学上的引导和帮助。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问题。“问讯处”这个栏目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如偏旁笔画、语音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符教材教法、常识资料等方面为读者做解答,为我的教学提供方便。如20--.12期的“问讯处”栏目中,有一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号?”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几次问讯其他老师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当我看到令怡老师的解答后,一下子感觉很明了了,心中非常感激令怡老师,非常感激《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从阅读精品课堂、备课室、案例与反思这些板块,可以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益的帮助。今年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20--.01期刊。其中“备课室”中的“寒假备课专辑”深受我的喜爱。《燕子》是一篇经典课文,我去年时教过这篇课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来,可在课堂上的教学却并不尽人意,没能让学生和我一道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泼机灵、可爱,春天的美好。我读了贺秀丽老师的《一支春天的赞歌》时,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虽然对《燕子》这一课非常熟悉,但是对文本的解读却不够,造成了教学方法上运用不当。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强课的趣味性,作业设计也不够开放性。我想再次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课堂肯定会焕发出以前没有的光彩。
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了“园丁故事”、“封面人物”等,这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窦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润着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汲取。
《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园丁故事动人,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静下心来读《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育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小学语文教师》为导航,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寻到教学的“亮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我们的学生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学生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学生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本就一个童话的世界!
教师应当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心灵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的喜欢的教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具有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本事。
再精致的课件,也无法代替学生从语言文字描述中所获得的个性化的形象。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能憾动心灵的。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制作并不成熟的课件,还不如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模糊的时候,学生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课件让学生看得一览无余了,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窥探语文,是坚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极好境界。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欢乐,简单就是幸福。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活力,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光说不写的语文课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十分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伯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我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我的学习过程。这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俭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当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趣味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及时供给指导,让学生与广西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厌恶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欢乐、那种美妙的感觉。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由的活动,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日的欢乐。没有欢乐的今日哪有幸福的明天?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