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如何写具体
作文一定要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不能空空一片,这样的作文,才能在读者眼前再次展现出你所写的人,你所叙的事,你所描绘的景,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景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首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这就为“指导段落写具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叙和描写的过程中,确定好写的重点内容之后,要紧紧围绕你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中心句)来写。如果离开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反而显得罗嗦、累赘。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在小学的作文辅导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个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
这段话一开始拿人们熟悉的象和鲸作比较,接着用"32万多斤"和最大、最小的鲸的体重也有四五千斤重具体数字,说明鲸的确很大。再接着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体重、长度、舌头重量等数字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来状物。例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上述这段话如果只作一般的叙述,而不用比喻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作者把小泉比作成了不同形状的事物,就显得生动多了。这里作者注意了几点:一是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类型的,但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大都为人们熟知的。
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是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这段话虽仅60个字,但却真实具体地描述了从清晨到黄昏天气变化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发挥作用。文中的"骤然"写出天气由暖变冷的渐进过程之突然;"凛冽"写出了这风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写出风势之猛;"整整"强调了风刮的时间之长。如果我们不用上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显得不够具体。不过,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形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实际。我们就不能说寒风是"暖洋洋的","轻轻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暖洋洋"、"轻轻"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春风,刮得怎么样的,用来形容寒风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了。
4、写出事物的外形性特征。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外形特征,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其外形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请看下面一段话--
"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树叶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先看这段话对寒冬季节柳树的描写:"落光了叶子"显得光秃秃的,而松柏则依然青翠。再看对大雪的描写:大雪过后,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而松柏树上挂着的雪球儿则是"蓬松松"、"沉甸甸"的。不同的树种,冬天里的外形如此不一样;同是一场雪,落在不同树种子的枝叶上,形状的差异竟这么大!由此,我们平时要留心各种不同事物外形的不同特征,以及同一事物不同部分的不同外形特征,并且善于抓住这些特征,把它们写具体。
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有的同学由于不留心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花总是红的,叶总是绿的,天总是蓝的??其实,事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如《火烧云》这段话: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变化中的火烧云,在不同时间里色彩就不一样: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更有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
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变化总有个过程。因此,我们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观察物体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事情的变化,或者是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等,都要注意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
下面是课文《海上日出》中的几段话,它写出了在通常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在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分四步具体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以及天空景色的变化:①天还没大亮,天空浅蓝;②转眼间,出现红霞,范围不断扩大,并越来越亮;③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半边脸,却没有亮光,继而不断上升;④太阳跳出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对日出时的每一个过程以及每一过程中天空景色的变化,观察非常仔细,才能把这一变幻中的自然景象写得十分具体。
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环境,一般而言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有助于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比如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在第二自然段就给我们介绍了长征路上的环境情况:荒芜人烟,而且通过环境渲染了人的疲惫不堪。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决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恶劣而不切实际地任意夸张和虚构,也不能把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描写分裂开来,否则,会使人们对虚假的环境不相信,从而怀疑人物的品质。
8、写出不同的声音。运用确切的摹拟事物声音的词,描绘不同的声音,能使写出的文章有声有色。请看课文《海底世界》里的一段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
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上文如果没有"嗡嗡"、"啾啾"、"汪汪"这些模仿声音的词语,没有用熟知的"打鼾"声作比拟,只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声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这样就显得太笼统了,人们也无法知道海底的动物究竟会发出哪些声音。
9、写出怎样进行活动。要写出人物怎样活动,除了要对人物的动作作仔细的观察,还要会选用适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下面是课文《倔强的小红军》里的一段话: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这段话对陈赓同志的描写连用了喊、调转、踢、奔跑四个动作的词语,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赓同志着急的心情以及对小红军的担忧和关心。 "
10、写出人物的外貌。写人物,我们有时为了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需要,总是对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一番外貌的描写。下面是对于不同时代中不同身份的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
⑴可敬的老科学家头发已经花白,戴着眼镜,穿着大衣,围着围巾。??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⑵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紫。
从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千人一面。科学家“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目光炯炯”、“额头宽阔”;而小红军则“脸黄”、“大眼睛”、“薄嘴唇”、“鼻子翘”,再看他的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紫”。一个是用知识和智慧造福人类的老科学的形象;一个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年轻的小红军的形象。②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服从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这里我们如果用描写小红军外貌的语言去刻画老科学家的形象,或用描写老科学家的语言去刻画小红军的形象,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不同人物外貌上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勾画。
11、写出人物是怎样对话的。课文《登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列宁跟巴果茨基的对话:
“有没有到山顶去的近路呢?”
“有是有。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您走过那条小路吗?”
“走过几次......”
“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
这段对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字眼,但却非常动情,之所以如此真实、自然,是由于作者在叙述中注意了下面几点:一是写清楚谁和谁在对话;二是写出为什么对话;三是写出对话的中心;四是在对话简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