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鲁迅的演讲稿2021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鲁迅是文豪、是英雄、是战士。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没有过半点伪饰虚假。鲁迅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向人类撒下永恒的光辉。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共同阅读关于鲁迅的演讲稿2021,请您阅读!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名字,爸爸妈妈也经常以他们来激励我前进。
在我幼稚的想象中,我也曾认为他们就像是亲兄弟一般,甚至连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就像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内心的殿堂毅然耸立。
初次翻开高尔基的小说,无论怎样克制自己,都觉得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如此的枯燥乏味,因而再也看不下去。相对而言,鲁迅的<>虽然意义深刻,但里面记述的那一件又一件童年趣事似乎更加诱人。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童年的乐园,如此缤纷多彩;赤练蛇,美女蛇-鲁迅童年的听闻,虽然可怕,却使孩子们更加向往那快乐的生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应该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吧?找蜈蚣,捉斑蝥,拔何首乌……这是一些离我们很远的事,但也难免会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诱人的文字,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给我带来了无穷的趣味。
我崇拜鲁迅,也爱听在他身上发生的种种琐事。记得还听老师说过鲁迅曾在看到中国人软弱无能,背信弃义是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短短的八个字,既清楚地表达了他浓浓的爱国之情,也体现出了他对国家衰弱,国人叛逆的伤心与气愤,使人感慨万千,同时也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更进几分。
在国家面临危机时,鲁迅也曾用一篇篇装满人们的愤怒与伤心的文章,激起一位又一位人民与志士的觉醒,不断的与敌人作战,誓死保卫祖国。这多少会令人十分感动:身为茫茫人海中的一员,虽然不能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就保卫好祖国,但他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用自己的文笔将大家召唤到一起并肩作战。这样,即使不是自己拿着刀枪用肉身与敌奋战,但也已是战场上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他不仅保卫了祖国,也激起了大家浓浓的爱国之情,让我也深陷其中。正因为有里这股强大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我渐渐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捍卫,学会了面对困难勇不退缩。
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滋润下,我不断地成长着,进步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很喜欢鲁迅,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他的作品,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才华。最开始接触他的文章是在课本上,刚开始觉得他的文章很无聊,甚至对他的文章感到厌烦。后来接触的多了,慢慢地觉得他的文章其实很不错。于是,开始常常抱着书本品味那鲁迅用智慧续写出来的精华。感觉十分的满足。
我觉得他的文章写的很生动,时而搞笑,时而悲伤。但总与时代接轨,总离不开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以及人心的冷漠无情,离不开对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双眼和思想的人的嘲笑。说实话,有的时候觉得鲁迅本就不该生活在那个战乱年代,不过,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知他的文章是否还能使我着迷。或者是说他是否会放弃学医,用笔墨与敌人战斗。
但有时还是有些讨厌他,讨厌他对女性的误解、对女性的偏见。如果他还活着,我会毫不犹豫的指着他,愤怒的发泄我心中的不满,告诉他:你的思想也被这个年代污染了!或许他会指责我,认为我的思想很愚昧,但其实我想说。真正愚昧的是他本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哪怕是再支持改革、支持现代化的人,毕竟也是从封建走过来的。就如他本人一样。
亲爱的鲁迅,我对你有着无尽的崇拜。对你有着无尽的嘲笑。不知怎么诉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鲁迅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人。
钱钟书先生有言: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小学有一年,在同学家过夜,同睡一张床。床头上有个摆书处,我随意抽出一本,是本散文集,书页发黄,第一篇便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那时候还年幼,不知先生的大名,亦不知先生死后的名声是经历过颇大波折的。那篇文字虽也有多处于那时的我来说生僻字,但是自己却看得很是有味。如若没有记错,此后的十多年里,自己是再没读过这篇文字的,可一直能记得文章里的细节,譬如写一到夏天,阿长睡觉在床的中间总摆成“大”字,占去了少时的先生的地方,让他无法翻身;又譬如到新年,阿长总是对他说“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话得和我说恭喜恭喜!”;再如得知阿长谋害了隐鼠之后的恨意;当然还有阿长为他买山海经,以及文末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都让我难以忘怀。那心理都曾是少时的我们经历过的。此后的许多年里,可能是我阅读范围的狭隘,我再没有碰到一位写作者能像先生那样拥有如此神奇的笔力。
初一那年,看了一本影响我至深的书。一本先生的论战集子,书名叫《一个都不宽恕》,印象深到我现在都还记得书是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那时的语文课本里已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之类的散文,可是我却迷恋上了先生的杂文。几年后,当我自己回想起这次的偶遇,我都会怀疑,倘若不是这本书,现在的自己肯定不是这番模样,可我庆幸如此。《一个都不宽恕》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封面上的那段手迹: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那时候想,一个人有怎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气,才敢以如此多的“他人”为敌,言“让他们怨恨去,一个都不宽恕”。我后来知道,这段话出自先生的《死》,写作此文的先生生命已垂垂危矣。可即便是医生已经宣布他的死亡,他依然这么决绝。他难道不会预料到自己这样说,后人会把它当做”把柄”,找到理由对他大批特批么?我想他是肯定想到的,可是他依然那么说。倘若不是如此,先生就不成为先生了。
现在我回想起来,《一个都不宽恕》里的那些文字的迷人,大概是因为先生的笔锋的犀利,一针见血的。在《估学衡>》里,先生寥寥数笔便能勾出《学衡》诸篇文章的谬处,文末一句“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吴宓、梅光迪等的学衡派颜面难存。
在那样的年龄里,又是从先生的杂文开始读起,我自己都替自己捏了把汗,一如“少不读鲁迅”之言的担忧。可,现在终究没有变成那些人担心的模样,大概也是少年时,并未看到以及听到关于先生的评价,也就并未受他人的干扰,只是在读先生的作品。基于事实的东西,总比凭空听来的有力。即便是读了那么多先生的杂文,我也并不觉得先生有多偏激有苛刻有多多疑等等的后来的骂语。
相反,那时我只是觉得心酸,何以先生一个人要去面对那么多的骂战,并且通常都是一个人,而“敌人”的都是“组团”的。后人又何以那么苛刻,对处于这样的环境里的先生的所谓“多疑”、“刻毒”和过度警惕“防卫”耿耿于怀。
《一个都不宽恕》跟随我进高中,其时,已经开始看先生的全集了。只是后来,重点高中应试的压力,又停下来。自己也开始渐渐功利起来,为写作文,读了不少所谓研究先生的作品,取些即便是高中的语文老师亦未必了解的“专业术语”骗得了不少作文高分。那时候,自己寡知,以为先生的精神只是批判的,所以见着什么不满便下狠笔批评。自己也就是在那时候对自己身在的教育体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所谓的“叛逆”也越来越强,并且付诸实践,最终是得了恶果的。那时候开始想真正的是先生怎样的?我先丢下先生的诸多文字,买了本朱正先生的《一个人的呐喊》,坦白说,对这本书的心仪完全是出于对书名,尤其是“一个人”。
初高中毕竟无知,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终究属于皮毛。进大学之后开始静下心来重读先生,作品,研究的书都看。我渐渐觉得自己从前的那些看法是很浅薄的。关于先生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先生的身份和模样不仅仅是从前自己心中的“斗士”,还有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友为人师的先生;先生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为人们心中的“鲁迅”的而是经历过灵魂的挣扎的,这些对于还原真正的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先生曾经被恶意捧上天,被人有意无意的神化,再然后被人从神坛上拉下来,被唾弃,谩骂,无一不使我觉得不公。
大家好!
学了十几年的鲁迅,在众多文人中,他以他那最具锋芒的性格冲进我们生活,仿佛我们很久前就与他相识,每每论及其人,就有说不尽的感慨。但鲁迅的脾气秉性,又是最神秘难懂的。我们只关注他的乐于与人在纸上言辞犀利的争锋,知道他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这样的鲁迅,被我们神话了,他总作为一个手持长枪的战士,把他永不知疲倦的战斗形象扎根在我们脑海里。连照片中的他也总是不常笑的。但是,他也有爱,并且这样一个伟人的爱情更是不同于常人的,所以我很想看看鲁迅先生的恋爱观。在读过由先生亲自编纂的《两地书》之后,鲁迅在我面前,卸下了斗士的坚硬外壳,展现了温柔的一面。他可以爱!
《两地书》分为“北京”、“厦门——广州”、“北平——上海”三部分,另加序言一篇。记录了鲁迅与许广平在五年间的通信一百三十五封。有资料统计差不多平均36个小时就写一封信。这本书信集,可以当作爱情小说来读。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是从革命的情谊拉开序幕的。从《两地书》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第一部分,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向老师的请教,内容都是对社会现状、政治局势等的探讨,这些话题只是停留在俩人的高尚的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表现出男女之情,虽然从许广平的去信中也透着爱,但那只是对师长的敬爱和仰慕之情。第二部分则有不同了,一个在厦门,一个在广州,身处两地,自然要关心对方生活得好不好,吃的住的还习不习惯,话题就多了起来,一些生活琐碎的小事,比如请厨子、吃杨桃、提醒注意穿衣这些都有在信里体现。我想,当男女两个人的话题,由精神层面转入生活平常事,转入到关心对方生活,爱情的萌芽就在一点点滋长了吧,而这对于从师生之关系而产生的情愫来说,却是不小的进展。第三部分信件较少,看上去就是夫妻间的生活上的关心了,也似乎已经有了生命的延续在孕育之中,所以鲁迅也是多写些少活动多休息的关心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多封信中,两个人的称谓和落款是一直在变化的。小小的称呼说明大问题。许广平首先给鲁迅寄出了第一封信,称呼是“鲁迅先生”,署名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鲁迅的回信也是客气的“广平兄”、“鲁迅”。到第五封信时候署名变成了“你的学生许广平”,“你的”两字,不免带有一种挑逗,但这种挑逗是温暖的,距离就这么拉近了。之后发展为“小鬼”“YOURH.M.”,而鲁迅也把自己称为单单的一个“迅”字,两个人的感情通常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纠缠,一个自称小鬼,嬉笑且摆出怒放的姿势,一个自称师长,深沉且玩弄幽默的词句,于是爱情就在这打趣的调皮的你来我往的称呼中孕育成熟着。在那个没有短信息,没有邮件的年代,一封封纸质的书信,一张张邮票,承载着两个人的热情,在两地之间架起一道温暖的桥梁。无论文学造诣多么大,但在爱情里,大家也都是小学生,鲁迅也不例外。许广平以他接近男孩子的直率的性格燃烧了鲁迅,温暖了那冷漠的心事重重的心,僵硬的面孔被温暖调皮的话语覆盖了,变得温柔和幽默了。
在当时的中国,所有人都知道鲁迅是骂人的、恶毒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鲁迅是多么的温暖和善良,唯独许广平私有了这个男人全部的热情,这方面来讲她是幸福的。鲁迅作为年长她许多的老师和伴侣,也渐渐得产生了依赖之情,每当有满腹牢骚,觉得脆弱的时候就会向许广平倾诉,寻找心灵上的安抚和慰藉。信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鲁迅因为厕所遥远,便跑到树下解决,后来找到了用瓷罐子代替夜壶的方法。其二是厦门大学展览会的事,鲁迅不得不用手举着拓片展示,这颇使他尴尬。而他把这些事告诉了许广平,我认为能分享尴尬的人必然是亲密的。1926年的秋天许广平为鲁迅织了一件毛背心,事后鲁迅在回信中大概意思说单单有了毛背心就可以过冬了。许广平回信说他“傻”,但她也在开心吧。一件毛背心拴住了这个男人的心,爱情的温度足以过冬了,足以温暖心房了。这句话尽显鲁迅的可爱,恋爱中的鲁迅,也有着那种悸动,也有拥有爱情的平常人该有的兴奋和狂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鲁迅先生,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我就来谈谈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朴素的鲁迅先生。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觉得很亲切、很自然。鲁迅先生不像别人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文章,他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的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关心人民的鲁迅先生。对青年,他是多么的关心。关心新一代的成长,关心新一代的未来。对中老年人,他像朋友一样对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拉车夫脚受伤了。鲁迅先生仔仔细细地为他包扎伤口。在那个年代,拉车夫是受人嫌弃与鄙视的,可鲁迅先生对百姓如对亲人的。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勤劳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视时间如生命一样宝贵,为了人民的生活,鲁迅先生常常早起、晚睡,鲁迅先生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在《一面》中作者6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瘦,那是为人民忙碌而形成的。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爱书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书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鲁迅先生的书看起来都像新的一样,鲁迅先生最讨厌别人在书上乱写乱画,把书折了、撕了。鲁迅先生在看书前是要把双手洗干净的,桌子也要抹干净的。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直率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说话从来都不拐弯抹角,有话直说。虽然这样的性格容易得罪别人,可是总不会欺骗自己的。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个……
哎!千言万语也描绘不完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档为doc格式